依据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相关文件要求,对2025年度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25年4月2日至2025年4月6日。
一、成果基本信息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奖种 |
拟提名等级 |
1 |
特高压输电全息感知协同设计与生态弱扰绿色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
蒋旭辉,郑励行,赵涛,向敏,胡琳彬,袁野,刘静,袁宗涛,陈继超,李锦鹏,王勇,章华,何家骏,杨光磊,望宇皓 |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北京瑞科同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二、项目简介
我国特高压电力工程主要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其施工地理环境极度复杂,导致施工难度及施工风险很高,且生态扰动大,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公网覆盖受限,如何安全高效监管施工风险并提升施工建设质量是特高压建设工程的难点。
结合特高压施工建设面临的复杂山地环境,本项目设计了一套有效运用于特高压工程、可最大限度降低生态扰动的三维设计平台,研发了适用于野外施工监测所需的远距离可靠通信及网络控制技术,研制了适合工程施工安全监测的智能感知节点及边缘网关等装置装备,实现了工程施工场景中主要参数可靠感知和传输。基于感知信息多模态时空特征,构建了云边协同控制策略和基于混合增强深度智能的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研发了“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监测系统,提升施工安全监测异常事件响应速度并有效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取得了集理论、技术及装备于一体的系列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多专业协同的特高压线路系统工程标准化设计方法。设计了适用于特高压复杂环境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杆塔选点优化及敏感区避让;开发了支持多端(PC端与移动端)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协同应用平台,实现复杂地形条件下输电工程规划设计效率提升。
(2)面向复杂施工场景提出了全息感知驱动的特高压施工安全多维监测与自主预警技术,构建了多元异构通信网络架构,研制多频段高增益终端天线,融合动态中继、事件驱动和时间分片技术,攻克了特高压输电施工山地复杂环境下全息感知信息长距离可靠传输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时空信息双向传递机制精确表示时空特征的张量图神经网络模型,研发了“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监测系统,降低了施工异常响应时间及安全施工发生率。
(3)形成了山体自适应的生态弱扰动绿色建造工艺与装置成果,提出了“山体替代跨越架”封网施工方法,减少施工占地,降低施工占地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充分运用定位技术,融合GPS点放样与线放样功能,将封网施工偏差控制在5mm内,有效提升封网施工工艺精度。开发了具备自动脱扣机制的封网顶绳滑车,提升安全防护实效。
该成果获授权专利48项、登记软著8项、发表论文15项,成果已在四川、浙江等7省市的特高压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代表性成果
序号 |
发明专利 |
专利号 |
专利权人 |
发明人 |
1 |
基于山体的超长档距封网方法; |
ZL202110995934.3 |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 |
李锦鹏,隆将,童继林,孙丹,宋珑瑀 |
2 |
一种跨越架封网顶绳滑车 |
ZL202210812671.2 |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 |
柳胜,何江,毕和生,宋珑瑀,李锦鹏 |
3 |
一种基于边坡位移监测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终端 |
ZL202410198539.6 |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 |
陈继超;张鲁;李锦鹏;蒋志明;王瑞琼;邹鹏;罗金雨;罗重雨 |
4 |
一种基于故障基因表的智能配电网故障预警方法 |
ZL201710796634.6 |
重庆邮电大学 |
向敏,闵杰,屈琴芹,王在乾,高盼,陈诚,于祥春,许珑璋,孙永民,谭童 |
5 |
一种基于虚拟节点的有限负载一致性哈希负载均衡策略 |
ZL201911044751.2 |
重庆邮电大学 |
向敏,江雨舟,夏中,周闰,雷儒杰,王鹏 |
四、意见受理单位及联系方式
受理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
电话:023-68254254
受理联系人:学院纪委
电子邮箱:ground@swu.edu.cn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
2025年4月2日